<li id="eecai"><acronym id="eecai"></acronym></li>
  • <dd id="eecai"><rt id="eecai"></rt></dd>
    <blockquote id="eecai"><s id="eecai"></s></blockquote>
  • 歡迎光臨四川報道網 當前時間:??????????????????????????????
    www.cnpingtan.com

    地方: 成都 綿陽 德陽 自貢 攀枝花 瀘州 廣元 遂寧 內江 樂山 南充 宜賓 廣安 達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資陽 阿壩 甘孜 涼山
    九寨溝的旺季又回來了!在景區重建中積極探索“世遺”搶救修復新模式
    2023-10-26 14:04:46 來自:四川新聞網 編輯:王云
    10月24日下午,九寨溝諾日朗瀑布前游人如織。杜江茜 攝
     
      這個秋天,九寨溝是熱鬧的。景區內,換上藏族衣裙、扎上五彩辮子的姑娘,和拄著登山杖徒步的背包客擦肩而過,海子邊、大樹下,阿姨們披著鮮艷紗巾,笑著指揮旅伴拍照,隨意從一座廊道走過,能聽見來自五湖四海的口音,大家比著“剪刀手”,定格瞬間。
     
      10月24日下午,阿壩州九寨溝景區諾日朗瀑布下,游人如織。
     
      “九寨溝景區現在每天的游客量在兩萬左右,這是一個熱點景區在旺季的正常數量。”10月24日,站在諾日朗瀑布邊,面對2023年四川環保世紀行采訪團隊,九寨溝管理局護林防火與自然保護處處長楊小平提高嗓音介紹著。因為正處于豐水期,這座中國最寬的鈣華瀑布水量充沛,水聲嘹亮。
     
      這樣的熱鬧,總是讓楊小平心生喜悅。從2017年“8·8”九寨溝7.0級地震后至今,這里經歷了對世界自然遺產的創新性修復、數次暴雨的考驗,時光流逝間的自然恢復,終于重新回到游客的取景框中。
     
      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九寨溝火花海作為世界遺產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成功案例,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肯定和支持,并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碧海疊翠,金葉漫山,在修復與保護之間,九寨溝正探索一種針對世界遺產搶救修復、保護恢復的新模式。
     
      對于九寨溝而言,是否要進行人工修復,這是震后備受爭論的第一個問題。盡管結果導向下,人工修復這個選擇已經取得成效,但爭議本身,其實是大眾對于世界文化遺產是否應該被人工干預的不同看法。
     
      1992年,九寨溝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此時,距離我國首批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確定僅過去5年,在我國屬于實打實的“世遺前輩”。
     
      2017年“8·8”九寨溝7.0級地震后,根據九寨溝管理局統計的受損情況,27個遺產點中5處遺產點視覺景觀的美觀度發生改變。
     
      其中,火花海受損最為嚴重,形成了一條長40米、寬12米、深15米的決口。諾日朗瀑布的巖層局部斷裂,瀑面上只剩一股水流。此外,還有因為垮塌而裸露的山體,以及隨著垮塌,泥土、碎石進入湖泊,導致湖水短暫性渾濁。
     
      “當時專家們有兩種聲音。”楊小平記得,一種是認為,九寨溝就是從自然地質的千萬年演變中而來,地震也是影響自然景觀的一種因素,例如,在火花海旁,由于地震坍塌,兩個海子融為一體,在其下方三水合一,形成了雙龍海瀑布。因此,就應該將恢復還給自然,由時間去雕琢新的模樣。
     
      但另一種聲音認為,決堤導致湖泊出水量減少,若對整體水循環系統有影響,就應該進行人工干預。
     
      “火花海的湖區發育裂縫100余條,危及下游1.2萬人的安全。”在九寨溝管理局科研處處長王琦看來,僅僅是這一個理由,就讓當時的這兩種聲音慢慢統一,“而且,這裂縫直接導致下游湖水枯竭,水下鈣化的巖石裸露出來后,在日曬下很快沙化,整個九寨溝都會在連鎖效應下被改變。”
     
      然而,確定了人工干預和自然恢復相結合后,怎么做,誰來做,有無先例可循,一個個更加細化的問題隨之出現。面對震后九寨溝的修復,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都持無比小心謹慎的態度。
     
      “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一件從當下影響到未來的事,我們要用最小的人工干預,實現最大的恢復如初,光是‘如初’這兩個字,就讓所有人壓力巨大。”楊小平和王琦參與了整個九寨溝的修復工作。他們一個聚焦于震后裸巖的修復工作,一個參與到火花海的修復中,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提到,所有修復的原材料都來源于本地,就在九寨溝的“山水”中。
     
      過去3年,楊小平熟悉了九寨溝內的無數種苔蘚。這是一種古老的植物,喜歡生活在裸露的石壁上,或者是潮濕的森林和沼澤地中。
     
      2019年,九寨溝管理局聯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展開九寨溝地震災后裸巖邊坡苔蘚人工覆綠實驗項目。
     
      “看那里,是不是很明顯?”指著不遠處高山上長長的一道裸巖痕跡,楊小平語氣不再輕松。直到現在,這樣的裸巖在九寨溝內都并不少見,在蔥郁多彩的叢林之間,這些震后的痕跡不但分外扎眼,還存在安全隱患,“我們要找到最合適的苔蘚品種,人工栽培后移植在這些裸巖的地方,去修復這些地方。”
     
      研究團隊先從227種苔蘚中選出適合裸巖上生長的30個蘚種,再綜合生存適應能力,最終選擇了最適應的3種鄉土蘚種。
     
      楊小平是在選出3類苔蘚后,進入規?;瘧迷囼灱笆痉俄椖侩A段加入團隊的,為了更好了解整個項目,楊小平自己補上了研究階段的知識,為了讓大家了解這3類苔蘚有多適合,這個身材高大的漢子抓了抓腦袋,概括道:“就是它們抓著水泥都能活下來。”
     
      有的修復,遵循著自然修復緩緩為之,也有的修復,一直要和大自然搶時間。“不搶不行。”王琦記得,在震后第一年,由于失去水分涵養,火花海湖群鈣華堤壩迅速沙化、風化,持續垮塌。而且,受強降雨影響,湖群決堤風險陡增,威脅到下游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這一次,是九寨溝管理局和成都理工大學的專家團隊一起搶時間。面對嚴重的決口,團隊堅持不用鋼筋水泥等人工原料。“我們從古代修長城得到了啟發。”王琦將方案概括為四句話,“振沖碎石固基、糯米灰漿筑壩、竹錨加筋護坡、本土植物綠化。”短短四句話,但這不是簡單的修復堤壩,每一句話都經過了數次的論證和實驗,因為整個修復,不但需要還原火花海潰壩前地下水滲流、地表水溢流、生態水供給、大氣降水調控,還要維持鈣華沉積平衡,直至恢復震前生態系統。
     
      如今,火花海游人如織,石碑旁的景點介紹中,寥寥數語概括了這段修復歷史。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在恢復如初的背后,有著怎樣的一次次嘗試、推翻、再重來。
     
      “那不重要,火花海又回來了,還和以前一模一樣,這就是最大的意義。”王琦笑道。
     
      今年6月9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HIST)發布了九寨溝世界遺產地震后動態變化遙感監測成果。成果分析顯示,九寨溝區域內全域植被已逐漸修復,整體呈上升趨勢,且植被覆蓋度接近震前水平。備受關注的火花海潰決區鈣華壩已完成修復,恢復昔日美麗。或許,九寨溝的美麗,還有更為具象的呈現。
     
      在數據上,今年截至9月7日,九寨溝景區全年游客接待量突破300萬人次。這是2017年震后,九寨溝景區年接待游客首次達到300萬人次。而熱度持續走高,僅在10月1日當天,九寨溝的游客就達到4萬余人,達到景區最大承載量。楊小平和同事每天在溝內巡護,他的工作職責,還包括對于溝內百姓的日常管理和社區建設。對于這位已經在九寨溝內工作了20多年的“老九寨人”而言,眼下他最大的觀感就是,“從前大家也愛這里,但現在大家更知道怎么去愛這里。”
     
      這是一種很微妙和溫暖的變化。“這里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在地震到來時的驚慌,而后自發參與救助的故事,也能說出景區這些年游客減少時,內心的難受。”在楊小平看來,這是一種失而復得的珍稀。他覺得眼下的九寨溝,有了一種更大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可能是社區居民在面對游客時的更加耐心,在看見垃圾時主動拾撿,或者僅僅是某個瞬間,對于眼前美麗景色的欣喜……
     
      在當地人眼中,眼下的九寨溝就是最美的。山林漸次染紅,依次排開的海子,在光影下蕩漾著寶藍、碧綠、淺藍、透白、鵝黃、深紫的色澤。蘆葦隨風飄搖,湖水淌過一株株紅黃相間的青岡樹,然后匯聚到白水河。
     
      終于,諾日朗瀑布被修復,對火花?;謴颓闆r的監測也隨著結果平穩向好正逐漸撤下。在距離溝口不遠處,已經有苔蘚被移栽到裸露巖石上,組合成一塊一塊的形狀。
     
      “如同我們的海子,鑲嵌在大地上。”楊小平期待地說。
    0

    亚洲和欧洲一卡二卡三卡